中华麻醉学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1981年3月创刊,中华医学会主办。本刊是反映了我国麻醉学临床、科研发展的水平,促进了国内外麻醉学科的学术交流,引导着我国麻醉学的发展方向;杂志发行世界104个国家,编委会中有美国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台湾地区、香港地区的国际知名专家加盟,被《化学文摘》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,且荣登《化学文摘》千刊表;首批获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。曾荣获 “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”及“中国精品科技期刊”称号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一碗古方祛湿粥,7天赶走湿气

时间:2025-08-20 17:26:08

湿气,这个潜伏在体内的“隐形敌人”,常让人感到疲惫沉重、舌苔厚腻,甚至诱发皮肤问题与消化不良。而中医认为,“湿邪”的根源往往与脾虚有关,脾主运化水湿,一旦功能减弱,湿气便如沼泽般淤积体内。如何破解这一健康困局?一碗融合千年智慧的古方祛湿粥,或许能成为你的“脾胃清道夫”。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(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,师承多位国医大师)指出:“祛湿需标本兼顾,健脾是根本,温和食疗可事半功倍。”

一碗粥里的祛湿哲学

古方祛湿粥的配方并非随意堆砌,而是遵循“君臣佐使”的中医组方逻辑。以炒薏米为“君”,利水渗湿的同时,经炒制后减轻寒性,更适合长期食用;茯苓为“臣”,像海绵般吸收脾脏周围多余水湿;赤小豆与芡实共为“佐”,前者疏通水道,后者如堤坝固摄肾气,防止湿去而正气伤;最后以粳米为“使”,调和诸药,温和养胃。杨志敏教授特别强调:“现代人贪凉饮冷,薏米一定要炒制,否则可能加重虚寒体质。”

从药材到餐桌的蜕变

制作这碗粥的秘诀在于“先攻后补”。将30克赤小豆、30克炒薏米、15克芡实提前浸泡2小时,让坚硬的外壳软化,释放有效成分。茯苓15克磨粉更易吸收,鲜山药50克切块保留黏液蛋白(健脾关键物质)。所有食材与50克粳米入锅,加水1.2升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40分钟。观察粥体逐渐粘稠,豆类绽开如花,此时撒入3片生姜丝,既能中和寒凉,又能激活脾胃阳气。杨教授团队研究发现:“生姜中的姜辣素可促进消化酶分泌,与祛湿食材形成协同效应。”

喝粥也有“时空法则”

古人讲究“顺应天时”,祛湿粥的最佳食用时间是辰时(7-9点),此时脾胃经当令,吸收能力最强。杨志敏教授建议:“连续食用7天为一个周期,搭配清晨拍打脾经(沿小腿内侧轻叩),效果更佳。”对于办公室人群,可将粥品装入保温杯,替代冷饮咖啡;运动后加少许红糖补充气血,但糖尿病患者建议改用5颗枸杞。

超越粥品的养生矩阵

若想强化祛湿效果,杨志敏教授推荐组合疗法:晨起一碗祛湿粥,午后一杯荷叶冬瓜茶(冬瓜连皮切块20克+干荷叶5克煮水),晚餐搭配木棉蒸排骨(木棉花瓣5朵+陈皮丝蒸制)。这种“三餐梯度祛湿法”既能多通路排水湿,又通过排骨中的优质蛋白预防肌肉流失。临床数据显示,配合穴位按压(如丰隆穴、足三里)的人群,舌苔厚度改善速度提升40%。

现代科学为这碗古粥提供了新注解:薏苡仁中的薏苡仁酯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,茯苓多糖可降低炎症因子IL-6水平。而杨志敏教授团队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,长期食用者尿液中的马尿酸(湿浊代谢标志物)显著减少。正如《本草纲目》所言:“土旺则湿浊自去”,这碗穿越时空的祛湿粥,正是用最温柔的方式,唤醒脾胃沉睡的力量。